目前位置:首页——>>资源平台——>>生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天津页面)
生物 初中同步 中考 高中同步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高考 学科竞赛 自主招生 其他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沪科版(第一册) 人教普通版
高二 |
沪科版(第二册) 人教普通版
高三 |
沪科版(第三册) 人教普通版
必修一 |
中图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教版 人教版
必修二 |
中图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教版 人教版
必修三 |
中图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教版 人教版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中图版 浙教版 苏教版
选修1 |
中图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教版 人教版
选修2 |
中图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教版 人教版
选修3 |
中图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教版 人教版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专题--细胞的分子组成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专题--细胞的结构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专题--细胞的代谢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专题--细胞的增殖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专题--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专题--实验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专题--遗传的细胞基础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专题--遗传的分子基础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专题--遗传的基本规律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专题--生物的变异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专题--人类遗传病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专题--生物的进化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专题--实验 必修3稳态与环境专题--植物的激素调节 必修3稳态与环境专题--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必修3稳态与环境专题--人体的内循环与稳态 必修3稳态与环境专题--种群和群落 必修3稳态与环境专题--生态系统 必修3稳态与环境专题--生态环境的保护 必修3稳态与环境专题--实验
三轮综合复习 |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学业水平测试考前指导 学业水平测试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时练
文件大小:
所属地区: 天津
所属阶段: 二轮专题复习
学科: 生物
专题/考点:
上传用户: 家教网2021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12-21 17:54:59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5.20 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作用类型

 

 

 

 

 

互补

 

作用

 

 

 

 

 

 

 

 

 

累加

作用


 

 

特          点

 

只有一种显性 基因或无显性基因时表现 为某一亲本的性状,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纯合或杂合)共同决定新性状。

 

F2 表现为  9∶ 7

 

两种显性基因 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 单独存在时表现相同性状, 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香豌豆   P

( 白花 )CCdd

×

ccDD( 白花 )

F1

 

 

CcDd( 紫花 )

 

F2

C-D-( 紫花 )

C-dd( 白花 )

ccD-( 白花 )

ccdd(白花 )

 

9/16

 

3/16

 

3/16

1/16

南瓜

P

(球形 )AAbb

×

aaBB(球形 )

 

F1

 

 

AaBb( 扁盘形 )

 

 


 


 

 

2表现为  961

F2   A-B-( 扁盘 )

A-bb( 球形 )

aaB-(球形 )

aabb(长形 )

 

F

9/16

3/16

3/16

1/16

 

 

 

 


 

 

 

 

 

 

重叠

 

作用

 

 

 

 

 

 

 

 

 

 

 

 

显性

 

上位

 

 

 

 

 

 

 

 

 

隐性

上位

 


 

不同对基因对 表现型产生相同影响, 有两种显性基因时与只有一种 显性基因时表现型相同。 没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F2 表现为  15∶ 1

 

 

 

一种显性基因 抑制了另一种显性基因的表现。

 

F2 表现为  12∶ 3∶1

 

右例中 I 基因抑制 B 基因的表现。 I 决定白色, B 决定黑色,但有 I 时黑色被抑制

 

一对基因中的 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抑制作用。 F2 表现为 9∶ 3∶ 4

 

右例中 c 纯合时,抑制了 R 和 r 的表现。


 

 

 

荠菜

P   ( 三角形果 )EEFF

×   eeff( 卵形果 )

F1

 

 

EeFf(三角形果 )

 

F2

E-F-( 三角 )

E-ff( 三角 )

eeF-(三角 )

eeff( 卵形 )

 

9/16

 

3/16

3/16

1/16

P

(白色 )BBII

×   bbii( 褐色 )

F1

 

 

BbIi( 白色 )

 

F2

B-I-( 白色 )

bbI-( 白色 )

B-ii( 黑色 )

bbii( 褐色 )

 

9/16

 

3/16

3/16

1/16

家鼠

P

(黑色 )RRCC ×   rrcc( 白色 )

F1

 

 

RrCc( 黑色 )

 

F2

R-C-( 黑色 )  rrC-( 浅黄 )

R-cc( 白色 )

rrcc (白色 )

 

9/16

 

3/16

3/16

1/16

 


 

 

 

 

 

 

抑制

 

效应

 

 

 

 

 

 

 

作用类型

 

互补作用

 

累加作用


 

显性基因抑制 了另一对基因的显性效应, 但该基因本身并不决定性状。

 

F2 表现为  13∶ 3

 

右例中 C 决定黑色, c 决定白色。 I 为抑制基因,抑制了 C 基因的表现。

 

F2 表现型比 作用类型

 

9∶ 7         重叠作用

 

9∶ 6∶1 显性上位


 

 

 

家鸡

P  (白色莱杭 )IICC

×  iicc( 白色温德 )

F1

 

 

IiCc( 白色 )

 

F2   I-C-( 白色 )  I-cc( 白色 )

iiC-( 黑色 )

iicc (白色 )

 

9/16

3/16

3/16

1/16

 

F2 表现型比

作用类型

F2 表现型比

 

15 1

隐性上位

934

 

12 3 1

抑制效应

13 3

 


 

第    54 页



 

 

 

 

5.21 杂交育种

 

 

5.21.1 培育显性基因( A)控制的优良品种


 

原始材料                  Aa

 

 

一对相对性状控制                             培育目标                  AA

 

 

 

育种方法                 连续自交,连续选择,直到基本不发生性状分离

 

 

 

 

自交代数                                                                                                自交过程(原理)                                                                                                                           杂合体

 

0                                                                                                                              Aa                                                                                                                                  1

 

 

 

1

 

 

 

1 AA

1

Aa

1

aa

 

 

 

 

1

 

 

 

 

 

4

2

 

4

 

 

 

 

 

2

 

2

 

 

1

1

1

Aa

1

aa

1

aa

 

 

1

 

 

 

AA

AA

4

8

4

 

 

4

 

 

 

 

4

8

 

 

 

 

 

 

3

 

1 AA

1 AA

1

1

Aa

1

aa

1

aa

1

aa

1

 

 

AA

8

16

 

 

 

4

8

16

 

 

8

 

4

 

8

 

4

1 AA

1 AA

1 AA

1 AA

1

Aa

1

aa

1

aa

1

aa   1  aa

1

 

 

4

8

16

32

16

 

32

 

16

 

8

4

16

 

 

 

1

 

 

 

 

 

 

 

 

1

 

 

 


 

 

 

 

 

 

 

 

 

 

 

 

 

 

 

 

 

 

 

纯合体

 

0

 

 

 

 

1

 

2

 

 

3

 

4

 

 

 

7

 

8

 

 

15

 

16

 


1

2

n

1

1n

1

 

n

AA

2

Aa

2

n

 

 

2

 

aa

2

 

 

 

 

 

2

 

 

 

 

(每代保留并种植)

(每代淘汰直到几乎不出现)

 

 

 

 

 

 

 

 

 


 

 

1


 

1

 

2 n

 


多对相对性状控制

方法同上。纯合更加困难,育种难度大

 

 

 

后代纯合的速率

取决于等位基因的对数和自交的代数

 

 

 

 

 

2

n

 

 

 

 

 

 

1 r

n 表示自交的代数;

r 表示等位基因对数)

 

 

 

公式x%   (

n     )    100 %

 

 

 

 

2

 

 

 

 

5.21.2 培育隐性基因( a)控制的优良品种

 

 

 

 

原始材料

 

Aa

 

Aa

 

 

 

 

 

 

 

 

 

 

 

 

 

 

×

 

 

培育目标

 

aa

 

 

 

 

 

 

 

 

 

AAAa

aa

 

 

育种方法

 

自交,选择  aa

 

淘汰

保留推广

 

 

 

 

 

 

 


 

 

第    55 页


 

 

 

 

5.22 人类的 X 染色体与  Y 染色体


 

 

 

 

 

 

 

X     的非同源部分

 

 

构                   X 和 Y 的同源部分

 

 

 

 

 

 

 

X 染色体


 

 

 

眼白化

 

 

Xg 血型

 

 

磷皮病

 

 

血友病

长毛耳

 

红色盲

 

睾丸决定因子

 

 

 

 

 

 

总色盲

 

 

表皮泡化症

 

眼球网膜色素

 

 

 

Y 染色体


 

 

 

 

 

 

 

 

 

 

 

Y   的非同源部分

 

 

巴氏小体:

 

失活浓缩的 X 染色体,通过染色后可见,女性一个,男性无。

 

Y     小体:

 

荧光染料染色后可见。男性有。女性无。

 


 

 

 

 

 

性染色体由常染色体进化而来,随着进化的深入,同源部分越来越少,

 

或者 Y 染色体逐渐缩短,最后消失。如蝗虫中雄蝗                                                                                                                                                           2N=23 ( XO ),雌

性染色体的起源                         蝗 2N=24( XX )。因此 X 和 Y 染色体越原始,同源区段就越长,非同

 

源区段就越短。据研究,人类             Y 染色体产生之初含有基因约                                                                  1400 个,

 

现在仅剩下   45 个基因。再经   1500 万年人类的                    Y 染色体将彻底消失。


 

 

 

5.23 人类性别畸型及其原因

 

 

 

正常

 

 

性染色体组型

 

 

 

 

 

 

 

 

 

X

 

 

 

 

 

  

X

XX (正常)

 

 

Y

XY (正常)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XY

XXY(睾丸退化)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XX

XXX (超雌)

 

异常

YY

XYY(多数不育)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O

XO(卵巢退化)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异   常

 

①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②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XX                                                       O

 

XXX     (超雌)XO(卵巢退化)

 

XXY(睾丸退化)    YO(不能存活)

 

XXXY (同上)              XY (正常)

 

XXXX      (超雌)XX (正常)

 

XXYY (未见)              YY (不能存活)

 

 

XX (正常)                       OO(不能存活)

 


 

5.24 性别分化与环境的关系

 

原理因素

性激素 (内部环境 )的影响

 

温度 (外部环境 )的影响

 

 

鸡的性反转(必修本

P94

某些 XY 型性别决定的蛙类:

 

 

非洲蛙 (Xenopus)性反转实验。

 

20

1/2 (XX)

 

 

ZZ( 幼体 )

ZZ ×ZZ

受精卵

 

 

 

 

 

示例

 

发育

1/2 (XY)

 

雌激素

 

 

 

 

生殖

 

30

 

 

 

 

 

 

 

 

 

 

受精卵

全部 (1/2XX 1/2XY)

 

 

ZZ( 成体 )

ZZ

发育

 

 

 

 

 

 


 

 

第    56 页


 

 

 

 

5.25 伴性遗传的特点

 

说明:这里讨论致病基因的遗传。隐性遗传表示隐性基因致病,显性遗传表示显性基因致病。


 

 

 

 

交叉遗传:父传女,母传子。

 

男(雄)性患者多于女(雌)性患者。

 

隐性

 

男(雄)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均由母亲传递。

 

遗传

男(雄)性患者的女儿均为携带者。

X

近亲婚配发病率高。

患者双亲中至少一个是患者。

女(雌))性患者多于男(雄)性患者。

 

显性

 

女(雌)性患者的子女患病机会均等。

 

遗传

 

男(雄)性患者的女儿全部患病。

 

未患病者的后代不会患病(真实遗传)  

 

 

 

①不同源时基因无显隐性关系。

 

伴 Y 遗传             ②基因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并表现出来。

 

③具家族同源性,用于刑事侦探和亲子鉴定。


 

 

 

 

 

 

 

X aY× X A X A

 

X A Y× X A X a

 

患者

 

 

 

携带者

 

X A X a

X A Y

X A X A   XA X a   X A Y

X aY

携带者

 

 

 

 

患者

 

X aY× X A X a

 

X A Y× X aX a

 

 

患者

 

患者

 

A   a

a   a

A

a

A

aa

XX  XX  XY XYXX XY

患者

 

患者

 

患者

 

 

 

果蝇硬毛遗传  ( 与 X 染色体同源 ):

 

(短硬毛 )X bYB ×X bX b( 正常硬毛 )

 

 

 

 

b    b              a   B

(短硬毛 )X X            X Y (正常硬毛 )

 


 

5.26 伴性遗传中的致死效应

 

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花粉

 

( 雄配子 )致死

 

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雄性个体致死

 

 

剪秋罗植物叶型遗传:

 

 

 

 

 

 

 

 

 

 

 

 

宽叶 X BX B× X bY 窄叶

宽叶 X BX b

× X b Y窄叶

 

 

X A X a

XA Y

 

 

 

 

 

 

 

 

 

 

 

 

 

 

 

 

X B

X b

Y

 

X B

X b

X b

 

 

 

正常

正常

 

 

 

 

Y

 

 

 

 

 

 

 

 

 

 

 

 

 

 

( )

 

 

 

 

( )

 

 

 

 

 

 

 

 

X BY 宽叶

 

X BY

X b Y

 

XAXA

X A Xa

X A Y

X aY

 

 

 

 

 

 

宽叶

窄叶

 

正常

正常

正常

死亡

 

(特点:无窄叶雌株  )

 

 

 

 

 

 

 

 

 

 

1

1

 

 

 

 

 

 

 

5.27 通过性状识别性别的杂交设计

性别区分并不难

 

 

 

 

同型隐性异型显

 

 

 

 

 

 

 

 

 

 

 

 

 

 

 

 

XY 型性别决定

 

 

 

 

 

 

 

 

 

 

 

 

 

 

 

 

 

显性

×

隐性

显性

隐性

 

 

 

 

 

 

 

A

×

a   a

 

 

A   a

a

 

 

 

果蝇眼色遗传

 

 

X  Y

X X

 

 

X  X

X 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ZW 型性别决定

 

 

 

 

 

 

 

 

 

 

 

 

 

 

 

 

 

显性

×

隐性

显性

隐性

 

家蚕油脂皮肤遗传

 

ZOsW

×

ZosZos

 

 

ZOsZos

ZosW

 

 

 

(油脂皮肤透明)

 

正常蚕

油蚕

 

 

正常蚕

油蚕

 

 

 

 

 

 

 

 

 

 

 

 

 


 

第    57 页


 

 

 

 

5.28 人类常染色体遗传病与伴

X 遗传病的比较

 

 

 

 

常染色体遗传病

X 染色体遗传病

 

 

遵循的定律

 

分离定律

 

显性遗传

致病基因位置

常染色体

X 染色体

 

(显性基因致病)

发病概率

男女均等

女性多于男性

 

 

判断方法

无特殊的判断方法,根据相关特点判断

 

 

遵循的定律

 

分离定律

 

隐性遗传

致病基因位置

常染色体

X 染色体

 

发病概率

男女均等

男性多于女性

 

(隐性基因致病)

 

 

 

 

 

①父母正常有女儿患病时,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判断方法

②根据相关特点判断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